時逢金秋豐收時節,寧鄉大地鋪金疊翠。2日,記者來到位于長沙西部山區的寧鄉青山橋鎮,只見田野間一派熱鬧景象——金色稻浪翻涌,農機轟鳴與農戶笑語交織,秸稈打捆機將秸稈裹成緊實草捆,一體化播種機在稻茬間播撒下油菜種子,奏響著一曲“機械化+生態化”的田園歡歌。
農機當家,“鋼鐵俠”破解現實難題
走進田心村,收割后的稻田里不見散亂秸稈,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齊碼放的草捆?!耙郧笆胀甑咀樱斩捯炊烟镞呎嫉?,要么偷偷焚燒污染空氣,現在有了這‘大家伙’,秸稈能賣錢,播種還省事!”湖南鄉村種植公司負責人喻石仙指著秸稈打捆機算賬說,今年承包2000多畝稻田,其中1500多畝實現秸稈打捆,光秸稈回收就能賺上十萬元。
駕駛員跳下秸稈打捆機擦汗笑道:“以前人工收秸稈,一畝地要兩三個人忙大半天,現在機器一小時就能收十來畝,又快又好。”而旁邊的一體化油菜播種機更顯“全能”,裝著種子和肥料勻速駛過,一次性完成開溝、播種、施肥、覆土,一天能種五六十畝,效率是人工的二十倍。
從“人工忙”到“機器轉”,智慧農機既解了農戶“農時緊、人手缺”的難題,更從源頭破解秸稈禁燒困局。青山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喻勇介紹,今年通過“政策補貼+技術指導”,鼓勵種糧大戶、合作社購置農機,全鎮新增各類農機30余臺,農機作業覆蓋率超90%,“農機成了禁燒好幫手、增收新利器!”

回收巧思,秸稈變身“生態寶貝”
如果說田心村的秸稈是“變身商品”,上流村的秸稈則實現了“循環再生”。
“今年種了2500多畝稻子,如今探索出‘分類回收、多元利用’之路,讓秸稈變廢為寶?!睂庎l市湘寧稻谷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付湘寧笑著說,他計劃將1700畝秸稈打捆銷售,800畝直接碎草還田,“碎草還田能增肥土壤改良土質,是天然肥源!”
遇到陰雨天,秸稈易發霉,就和豬糞混合堆疊發酵,20多天就能變成優質有機肥?!坝袡C肥肥力足、無污染,比普通化肥還好用!”付湘寧告訴記者,今年農場生產的有機肥不僅滿足自家需求,還帶動周邊農戶使用,形成“秸稈—飼料/有機肥—農田”的循環鏈條。
據喻勇介紹,青山橋鎮搭建了“農戶+合作社+企業”對接平臺,引導秸稈流向養殖、種植、生物質能源等領域,形成“打捆銷售、碎草還田、發酵制肥”三大路徑,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5%?!耙郧敖斩捠前?,現在是寶貝,農戶從被動管控變成主動參與,搶著回收秸稈!”
三方攜手,凝聚生態治理合力
秸稈禁燒不是“單打獨斗”,而是“眾人拾柴”。青山橋鎮構建起“政府主導、企業主體、農戶參與”的格局,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治理的參與者、受益者。
“剛開始推廣秸稈回收,不少農戶怕麻煩、嫌不賺錢?!庇饔卤硎?,在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寧鄉分局的指導下,青山橋鎮組織多場“田間課堂”,邀請專家和種糧大戶現場講解好處與技術,還聯合金融機構提供低息貸款,購置農機再給補貼,讓農戶“敢嘗試、得實惠”。其中,鎮村干部牽線搭橋,協調閑置水田,對接秸稈收購商,為湖南鄉村種植公司解決了用地和銷售難題;湘寧稻谷種植家庭農場則獲得技術支持,鎮里技術員上門指導有機肥發酵的溫濕度控制,使得有機肥質量穩步提升。
從“偷燒秸稈”到“變廢為寶”,從“管控壓力”到“生態紅利”,青山橋鎮破解了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“兩難”問題,真正讓生態理念深入人心,讓綠色發展落地生根。該鎮黨委書記楊靚雯表示:“秸稈禁燒不是終點,而是生態治理的起點。下一步,我們將繼續以智慧為筆、實干為墨,書寫更多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’的青山橋故事?!?/p>
客服熱線:











